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
- 家族的乳癌史,尤其是直系親屬
- 年齡
- 遺傳因素
- 過早初經 (早於12歲) 或延遲停經 (遲於55歲)
- 個人乳癌史
- 曾經患上特定的良性乳房疾病
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飲酒
- 吸煙
- 從未餵哺母乳
- 從未生育或在35歲以後首次生育
- 服用避孕藥物
- 服用荷爾蒙補充劑療法
- 體重過重
- 缺少運動
可能的風險因素
- 夜班工作
- 精神壓力
- 進食過量肉類/奶類製品
乳癌自1994年起成為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確診的個案超過四千個。據統計,每十四名婦女中,就會有一位在一生中曾經患上乳癌。
大部份的乳癌個案,都發生在中年婦女身上,香港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約為62歲。在本港,約一半的乳癌個案都發生在40-59歲的女性身上。一般來說,年齡愈大,風險就愈高。
乳癌亦是本港第三號女性癌症殺手,每年約有700多人死於乳癌,死亡率約為18%。部份乳癌患者在確診時己經發現有淋巴或遠端器官擴散跡象,這些患者的預後比較差,甚至只能選擇以紓緩治療延長壽命,所以任何人士如果發現有疑似症狀,應及早求醫及進行相應檢查,找出病因,及早期發現及接受治療對乳癌的治愈極為重要。
乳癌的成因,是由於乳腺內的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因而不受控地增長及分裂,形成惡性腫瘤,這些惡性腫瘤,就是乳癌。
乳癌腫瘤除了會不停生長變大,更會破壞周邊正常的乳腺組織,造成臨床的症狀。隨著時間演化,癌細胞會隨淋巴管道擴散到腋下的淋巴,甚至隨血液擴散至遠端器官(最常見的器官包括肺、骨、肝臟、腦部等)。如果在確診時已經發現有遠端器官擴散,腫瘤一般並不能以手術方式根治,而病況預後亦相當差。
現時醫學對於乳癌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的定論。然而,根據過往醫學研究數據,部分風險因素與乳癌息息相關。當中一部份風險因素屬於無法改變的因素,包括個人病史、家族歷史、年齡等。另外,乳癌與女性荷爾蒙分泌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任何會增加身體內女性荷爾蒙的因素都會加患上乳癌的機會,如服用避孕藥物、過重、從未餵哺母乳等。
早期的乳癌症狀可能並不明顯,甚至可以是完全有任何症狀,有部份患者是在接受乳癌篩檢時偶然發現的。
乳房出現突起的腫塊是乳癌的重要徵兆,尤其是在乳房發現没有痛楚的腫塊或發現乳房局部變硬,就應加倍小心。乳癌常見的症狀包括:
乳癌可以根據病理特徵及腫瘤的侵入性再作細分,不同種類的乳癌腫瘤在臨床表徵及預後上都有分別。乳癌大致上可分為兩類:
侵入性乳癌是指乳癌細胞由乳腺管或乳葉侵入到乳腺管外的周圍組織。其中最常見的是侵入性乳腺導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侵入性乳癌有機會隨淋巴管擴散到腋下淋巴或隨血液擴散到遠端器官。
原位癌是指乳癌細胞尚未侵入到乳腺管或乳葉外,又被稱為零期乳癌。其中最常見的是原位乳腺導管癌 Ductal Carcinoma-in-situ。原位癌並不會經淋巴或血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所以這類癌症的預後比侵入性癌症好。
請參考 → 怎樣診斷乳癌? ← 分頁
醫生為乳癌作分期的目的,是想根據乳癌腫瘤的臨床狀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及預測乳癌腫瘤的預後及復發的機會。現時最常用的乳癌分期方法是UICC/AJCC分期系統,亦被稱為TNM分期系統,這個分期系統根據腫瘤的直徑大小 T、淋巴擴散 N及遠端器官擴散 M 等因素將乳癌腫瘤分作一至四期。第一期的癌腫瘤治癒率最高,預後亦最好,第四期的癌腫瘤則治癒率最低,預後亦最差。
T分期取決癌腫瘤的直徑大小,以及是否有侵入到周邊的組織。T1腫瘤直徑小於2cm,T2腫瘤直徑介乎2-5cm, T3腫瘤直徑大放5cm。至於T4,則是臨床上有腫瘤侵入到皮膚 T4a、胸壁 T4b 或兩者並存 T4c 的跡象 。T4d 則指癌腫瘤乳侵入到皮下的淋巴層,令乳房紅腫及出現橙皮病變。
N分期是指癌腫瘤有否經淋巴管道擴散到腋下或內乳等淋巴結。
M分期是指癌腫瘤有否經血液擴散到遠端器官。最常見的遠端器官擴散包括肺、肝臟、腦部、骨等等。
由於乳癌的成因受多種不同因素影響,現時並未有任何有效方法可以預防乳癌,但健康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則肯定可以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